北京协和医院日前消息,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授等在国家“1015”课题支持下,经过4年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报告了中国艾滋病(HIV)感染人群中14.6%合并乙肝感染(HBV),但高共感率并未影响到目前国产1线抗艾药物的疗效和药品酿成的肝毒性。
这1重要发现5月17日在线发表于全球艾滋病领域最著名的杂志AIDS(《艾滋病》)上,报告称我国14.6%艾滋病感染者感染乙肝。
据介绍,经太长期规范的“鸡尾酒”医治后,艾滋病患者体内病毒得到有效控制,由机会性感染引发的艾滋病患者死亡率逐年降落。但与此同时,合并肝脏、肾脏、血汗管及神经系统的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正成为困扰艾滋病患者健康状态的主因。其中肝脏疾病是艾滋病患者经有效“鸡尾酒”治疗后死亡的第1缘由。
早在2008年,报告称我国14.6%艾滋病感染者感染乙肝,李太生便带领课题组从全国12个医疗中心召募了550名艾滋病感染者纳入该项研究,结果发现,艾滋病毒感染人群中14.6%合并感染慢性乙肝,合并感染者免疫水平相对较低。李太生分析,这类结果可能为2者感染途径相同、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免疫力的降落使乙肝感染率提高而至。
他指出,值得欣慰的是,报告称我国14.6%艾滋病感染者感染乙肝,研究同时发现,目前国产1线抗艾药物对艾滋病感染的治疗效果其实不受是不是感染乙肝病毒的影响,这些药物产生肝毒性的概率也较小,报告称我国14.6%艾滋病感染者感染乙肝。
相关新闻
上一页:职业人群的慢病管理要“精耕细作”
下一页:专家提示:防治糖尿病 关键有三早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