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 重新被认识的“新”疾病!

2017-05-26 06:30:22 来源:
分享:

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教育会议”在广州的中山东大学学附属第1医院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广泛传播胃肠间质瘤的疾病知识和医治进展,增进广大人民大众对该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规范治疗意识。

过去长时间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据中山东大学学附属第1医院胃肠间质瘤诊治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介绍,“胃肠间质瘤”是1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不但老百姓陌生,而且很多医护人员也是知之甚少。

何裕隆介绍说,“胃肠间质瘤”是医学上的新词,是21世纪初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医学新名词,其实不比认识SARS早多少。在本世纪之前,胃肠间质瘤长时间被误认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赘瘤,也常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瘤混淆。可以说,胃肠间质瘤是直到本世纪才被重新认识的“新”疾病。

为何1种疾病这么晚才被重新认识?何裕隆指出,这是由于胃肠间质瘤易混淆、易忽视、易误诊。以往胃肠间质瘤被认为是1种罕见疾病;但随着最近几年来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病的检出率不断上升。据国际上的临床统计,胃肠间质瘤约占全部赘瘤的1/5,是最多见的单1赘瘤类型。

中山东大学学附属第1医院胃肠间质瘤诊治中心张信华博士表示,虽然有愈来愈多的患者遭到胃肠间质瘤的威胁,但遗憾的是,大众对这1疾病知之甚少,加上胃肠间质瘤早期具有隐蔽性。在首次救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胃肠间质瘤, 重新被认识的“新”疾病,有20%—30%的患者已发展成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产生肝转移和腹腔转移,错过了比较好治疗时机。

张信华介绍说,胃肠间质瘤最常产生在胃和小肠,在早期基本无症状,即使随着瘤体的增大,患者会表现出1些明显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因此容易被忽视和漏诊。

那么,怎样才能早发现呢?由于胃肠间质瘤没有独有的症状,又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何裕隆建议,超过45岁的人群做1次胃镜检查有助于发现初期肿瘤。1般来讲,通过内窥镜,可以排除大部份胃肠间质瘤。

手术加靶向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首选且唯1可能实现治愈的方法,何裕隆强调说,但胃肠间质瘤基本上属于恶性肿瘤,貌似良性的间质瘤终究都会恶变。何裕隆说,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根据瘤体大小大致分为:超低危(瘤体小于2厘米)、低危(瘤体介于2厘米—5厘米)、中危(瘤体介于5厘米—10厘米)、高危(瘤体大于10厘米);其中,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容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产生复发、转移。

胃肠间质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何裕隆指出,以往除手术外并没有更好的医治办法,但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胃肠间质瘤, 重新被认识的“新”疾病,间质瘤的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手术前可通过口服靶向药物缩小病灶,创造更利于手术根除的条件;在手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更能延缓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何裕隆说,目前靶向药物的1线用药有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等,有的药物在1些地方已纳入医保。

为了更好地诊治胃肠间质瘤,目前国内具有条件的医院,例如中山东大学学附属第1医院,已开设了专科门诊。张信华认为,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也10分必要,既可以让人们认识胃肠间质瘤这类“新”疾病,又更有助于尽早确诊新病例并尽早医治;同时,患者在确诊后应当找专业医生诊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配合医治,面对手术时不可因噎废食、瞻前顾后而延误病情,需要靶向医治时依照医嘱长时间坚持充足服药,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网友观点

@康医生:随着医学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新疾病会被重新认识和发现的,胃肠间质瘤, 重新被认识的“新”疾病。

@小新之家:健康教育真的很重要,不光是患者,医生也要不断接受新的医学资讯。

@病友老何:希望对这些“新”疾病有更多更好的医治手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