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成功开发寨卡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技术!

2017-05-05 10:14:02 来源:
分享:

正当中国人民喜气洋洋欢度丙申猴年春节之际,在地球另外1真个南美洲人民却处在大面积寨卡病毒疫情爆发的威胁之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性病毒感染爆发也带来了全球蔓延的要挟。2月3日,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为应对输入性寨卡病毒对河南省的要挟,郑州大学附属第1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团队在孔祥东教授的带领下,在春节假期加班加点,成功自主研发了寨卡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技术,并可面向社会提供检测服务。

寨卡病毒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该属病毒为单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度约11kb,各成员间基因结构具有较高类似性,因此产生的抗体具有交叉反应性。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猕猴中分离,目前已知具有西非、东非和亚洲3个亚型。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郑大一附院成功开发寨卡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技术,并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目前也有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病例报导。近10年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太平洋岛国和南美洲数次爆发,疫情日见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

大部份寨卡病毒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约1/5感染者产生自限性寨卡热,病程4⑺天,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类似中度登革热,包括轻微发热、皮疹、关节痛、肌心痛、头痛、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也可感染神经系统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病例较少见,目前还没有死亡病例报导,郑大一附院成功开发寨卡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技术。寨卡病毒感染危害最大的是孕妇及胎儿,目前被怀疑是胎儿及新生儿小头畸形的罪魁罪魁。寨卡病毒感染可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致使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乃至死亡,目前已在小头症胎儿羊水和脑组织中分离出寨卡病毒。

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出感染者,对采取措施避免病毒分散、预防小头畸形具有重大意义。寨卡病毒感染潜伏期3⑴2天,病毒分离是诊断寨卡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该方法耗时费力,而且成功率低下,郑大一附院成功开发寨卡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技术。感染3天后检测寨卡病毒抗体反应即呈阳性,但同时血清登革热病毒抗体也可呈阳性,因此血清学检测极易引发误诊,因此,针对寨卡病毒与其他黄病毒属成员的差异,开发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诊断技术成为初期诊断寨卡病毒感染的迫切要求。

对此,孔祥东教授带领以陈义兵博士为首的研发团队在春节期间比对了寨卡病毒核酸序列与其他黄病毒属成员的差异,并分析了寨卡病毒不同亚型、不同毒株间守旧序列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寨卡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目前该技术原理性实验已获得成功。据孔祥东主任介绍,该技术具有耗时短、灵性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检测目前已知所有寨卡毒株,并且与其他黄病毒属成员无交叉,并可在早期诊断寨卡病毒感染。对具有疫区旅游、居住史的育龄妇女,利用这1技术筛查寨卡病毒感染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小头畸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