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加上前1段长时间阴雨连绵,很多人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变得心烦气躁,心绪不宁,情绪低落,整天处于1种“愁闷”的状态。这类通常产生于秋季末和冬季的情绪失调,医学上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近日,家庭医生在线1项《季节性情绪失调调查》显示,参与调查者超9成(90.91%)秋冬后均有抑郁情绪,其中36.36%是常常抑郁。专家指出,如果你睡眠增加但仍白天困乏;烦躁、疲劳或精力降落;性欲消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惟不清晰;食欲增加引发体重增加等延续两周以上且常常出现,比较好能咨询专科医生。
因气候变化引发的心理疾病
入冬后抑郁情绪为什么会在人群中流行,广州市第1人民医院脑系科主任潘小平教授表示,这与气候变化有关,入秋后阳光照耀较夏天减少,导致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褪黑激素对人体内的生物钟和人的睡眠节律有直接的调理作用,受其增加影响,人就会出现精神低沉、思惟迟钝、疲倦乏力、昏昏欲睡的现象;加上天气寒冷使得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植物神经等系统功能产生紊乱,因而人体就会出现精神颓废、疲倦乏力、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表现,有些人会因此引发季节性情绪失调。季节性情绪失调,1般为1种可调理的心理上的轻微障碍,但是因季节性情绪失调症产生的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排解将可能发展成真实的抑郁症,严重者乃至会悲观厌世,走向自杀之路。
抑郁延续两周以上需就诊
潘主任介绍说,季节性情绪失调主要有以下症状:睡眠增加但白天仍感到困乏;烦躁、疲劳或精力降落;性欲消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惟不清晰;食欲增加引发体重增加,特别是甜食和碳水化合物摄取过量,冬天一来人抑郁 九成人都难免。若这些症状没有延续两周以上,多是暂时性的情绪低落或疲劳表征,可以通过加强锻炼、增强社交、多晒太阳等手段加以改良;如果每天大部份时间如此并且延续两周以上,则比较好尽早前往心理、精神专科救治或是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0~30岁者多发
女性是男性的4倍
潘主任指出,季节性情绪失调多见于年龄在20~30岁者,女性是男性的4倍。终年在室内工作的人,冬天一来人抑郁 九成人都难免,特别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和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易得。为此,潘主任提示符合季节性情绪失调多发人群条件的都市白领1族,特别是女性白领,进入秋冬就应注意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如办公中尽可能打开全部照明装置,使室内光明敞亮;在工作之余,到室外空气清新、场地宽阔的地方漫步运动等,都能调动情绪、减缓抑郁状态。
专家支招
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3大措施
1、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侵袭,首先要加强体育锻炼,冬天一来人抑郁 九成人都难免,通过锻炼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令人情绪开朗、精神愉快。
2、是增加光照时间,多晒晒太阳,多做户外活动,对预防忧郁症有很好的效果。
3、是注意身体营养平衡。在情绪低落时无妨饮点绿茶、咖啡,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也有兴奋神经系统、改良心情的作用,冬天一来人抑郁 九成人都难免。
相关新闻
上一页:城市脂肪肝高发八成“因吃”引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