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颁发的《中国脑卒中1级预防指导规范》(以下简称“指导规范”)指出,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缘由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国内外研究,脑卒中可防可控,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下落脑卒中病发率,减轻脑卒中疾病负担。本期,心血管病成国民死亡原因之首,我们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颈动脉系统疾病等脑卒中高危因素,来谈谈如何有效地预防脑卒中。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1,超过半数的脑卒中病发与高血压相干。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干,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产生风险增加53%。
长时间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发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构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引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对正常人而言,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测血压,并建议改良生活方式调控血压水平,坚持低盐摄取、戒烟少酒、适当运动、充足睡眠等生活习惯。而对高血压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展开的临床实验,主要以2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作为脑卒中1级预防药物。高血压指南对脑卒中1级预防也以钙通道阻断剂为主,但这些需在医师指点下进行个体化医治。
对罹患过脑卒中的患者,调控血压的意义则比普通人群更重要。研究显示,各类降压药物的使用都可有效下落脑卒中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糖尿病。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得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发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下降脑卒中的病发。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和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致使血液黏度增加,增进血栓构成。这些都可能间接引发脑卒中。
对正常人,建议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对糖耐量异常者,建议改良生活方式,包括低糖饮食、体重减轻7%、每周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划船、爬坡和功率自行车等)不低于150分钟。
对已罹患脑卒中的人群,必须检测血糖水平。血糖升高不但可能源于糖尿病,也多是脑卒中应激反应性高血糖。不论是否是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病发时高血糖必须尽快得到良好控制。脑卒中期间,心血管病成国民死亡原因之首,血糖上升越高,预后越差。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3脂水平异常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产生率增加25%,心血管病成国民死亡原因之首。下降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1。
目前认为药物医治是降脂医治中最主要的医治手段,经常使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时间使用可以使首次产生脑卒中的风险下落20%左右。同时,应注意平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取,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酿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侵害更加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发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1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2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致使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产生脑血栓。
建议40岁以上的成年人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心脏病。已确诊的心脏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医治,同时采取体育、饮食、药物及病因治疗等综合措施。部分房颤患者可以长时间使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医治。
颈动脉系统疾病。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发风险显现正相干,心血管病成国民死亡原因之首。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一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医治可以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病发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建议定期体检,密切关注颈动脉系统疾病,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低热量的饮食习惯。得了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治,稳定斑块,每一年复查,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医治。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