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当心“湿”从脚下起!

2017-08-02 20:38:30 来源:
分享:

据《扬子晚报》报导,随着梅雨天气到来,各大医院皮肤科足癣的患者明显增加,梅雨季当心“湿”从脚下起。足癣,俗称脚气、“香港脚”,是1种极常见的致病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梅雨季节很多人喜欢赤脚暴露在外,如果去公共场所游泳洗澡,赤脚踩在有真菌的地面或穿有真菌的拖鞋,容易被感染。还有很多人喜欢常常洗澡消暑,但是洗完不完全擦干,水汽残留在脚底和脚指间,为真菌修建了绝好的繁衍机会。

西医观点

封固执足癣需口服抗真菌药

采访专家:南京市第1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许慧娟

足癣是由致病性浅部真菌感染所引发,具有感染性。诱因主要有3种:湿度、温度、机体的抵抗力。也就是说,排除湿度及温度这2种环境因素,能致使机体免疫力降落的所有缘由都可以产生本病,如常常熬夜、长时间处于高压力状态、女性孕期、某些基础病(糖尿病、白血病、各种肿瘤等)、长时间使用某些药物(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足癣主要分为3型,足癣的治疗需根据临床分型选择相应治疗方法。

1、水疱型:多产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散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容易破裂,相互融会构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本型易继发皮肤感染:如丹毒、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足部起小水疱,未破溃者,可以先用药物清洗,然后选用霜剂。

2、糜烂型: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磨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都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本型也易继发感染。趾间有糜烂、渗液者,不可之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比较好先用1些药物使创面收敛干燥,然后再用抗真菌药。此型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可先用1些药膏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必要时每晚可在用药后用塑料薄膜封包3⑸小时,起软化皮肤作用。

3、鳞屑角化型: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指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有时可以出现长长的裂口,疼痛难忍。

4、其他:如癣菌疹。是指皮肤癣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在病灶外引发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过敏反应。可以产生在手部及全身。这类情况在医治原病发足癣的基础上,需按过敏性皮炎处理。

足癣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先局部抗细菌感染,再用抗真菌药物外涂。严重者,可全身用抗生素。对固执的足癣,可给予口服抗真菌药,但应注意肝功不良者忌用。

中医观点

含有激素类的药膏会加重病情

采访专家: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杜长明

中医文献中记载的“臭田螺”、“田螺皰”与西医所说的足癣类似。比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作,心搓至皮烂,津腥臭小觉痛时,其痒方止,第二天仍痒,经年不愈,极为缠绵。”本病的构成多由脾胃两经湿热下注而成。或久居湿地,水中工作,水浆浸渍,感染湿毒而至。病久湿热化燥,伤血则肌肤失养致皮肤粗糙、干裂。

从门诊接诊情况来看,有1半以上的患者都是中医所说的“湿热下注”的证型。主要症状表现为趾间有密集水疱,有的乃至糜烂流水,瘙痒疼痛或有发热,舌质红,舌苔薄黄。其次为“血虚风燥”的证型,1般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但不流水,舌红苔薄。中治疗疗这类病1般不需要内服汤剂,多选用外治法。大家可以在皮肤科中医师的指点下,对证选用以下的医治方法:

1、潮红湿润者,用雄黄膏或皮脂膏外涂,逐日2次。

2、水疱型、脱屑型:均用复方土槿皮酊外搽,逐日2~3次;有破裂者用雄黄膏外搽,逐日2次;有脓疱者用青黛膏外搽,逐日2次。

3、糜烂型:先用半边莲60g,煎汤待温,浸泡患手或患足15分钟,再以雄黄膏或皮脂膏外涂,逐日2次。

4、粗糙破裂者,红油外涂,热疗,逐日1~2次;或用烟熏法熏疗。

很多人出现脚气喜欢自己去药店买外用药膏,梅雨季当心“湿”从脚下起,但是,有些药膏会加重脚气症状。比如说含有激素类的皮炎平、肤轻松等外用药膏,它们主要是用来医治皮炎和湿疹,如果用它来对付脚气,虽然能止痒,但它们用多了会下降皮肤的免疫抵抗力,反而使得脚气的范围愈来愈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