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记者在在公布的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上得悉,在600多份调查问卷中,近7成受访者存在用药不及时的情况,对咳嗽的治疗存在较多误区。
误区1:咳嗽是坏事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受访者普遍对咳嗽理解不透彻,41.1%的受访者将咳嗽视为1种疾病,认为它是不好的。
据广州医学院第1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张挪富教授介绍,其实咳嗽本身其实不是1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遭到刺激时人体的1种防卫反应,止咳化痰误区一箩筐。
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是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常常由于喉炎、强烈气味、大哭、吸入异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而至使;湿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过咳嗽把体内的分泌物排出。干咳有可能转变成湿咳。
咳嗽所产生的呼气性冲击动作,把咽喉内的痰等分泌物排出体外,起到的是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
误区2:咳嗽扛1扛也能好
张挪富教授说,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尽早用药,扛1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致使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乃至更严重的疾病。
调查中有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1忍,扛过去”。
对此,张挪富表示,在有痰咳嗽初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康复,止咳化痰误区一箩筐。
误区3:混淆祛痰药和镇咳药
调查中唯一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辨别;同时,更有7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1直关注其具体成份,这容易导致患者在镇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在碰到咳嗽时,很多人更习惯于快速镇咳,把咳止住,但却不知强行服用止咳药,会致使痰液滞留在吸道内,引发2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张挪富表示,针对有痰咳嗽,应当先化痰再止咳,并且选择服用含粘液溶解药成份的祛痰药,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下落,便于咳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康复。所以,了解咳嗽的制病机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适的咳嗽药成份,避免毛病用药。
误区4:滥用抗生素
调查中发现,有80.2%的受访者会在咳嗽时选择服用抗生素,大部份受访者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即抗生素)”。事实上,有12.8%的样本不清楚抗生素针对的是何种缘由引发的咳嗽,更有57.5%的样本误认为抗生素针对的是病毒感染引发的咳嗽。
“很多人1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很多急性咳嗽如感冒引发的咳嗽常常是病毒感染引发,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认真正产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张挪富纠正到。
误区5:中药比西药好
在选择是用中药或西药医治,大多数人会将药物的毒副作用作为选择的重要指标。在此次调查中,38%的受访者在咳嗽时会优先选择中药,比优先选择西药的人(28.4%)高出近10个百分点。有45.7%的受访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相反地,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药治疗温和,23.6%的样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怎样评价有无副作用?张挪富说,由于研究做得少,中药的成分是什么其实不知道。相较之下,西药的成分都会有明确标明,有副作用就写上。对甚么有副作用,中药是不写的,但不写不代表没有。
误区6:止咳化痰治疗偏爱用偏方
经过对中国家庭偏方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将近8成的受访者寻觅并服用过偏方,受访者普遍认为“偏方”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值得相信,持这1观点的人超过半数,还有近24.8%的受访者认为偏方温和且安全,止咳化痰误区一箩筐。
对用“偏方”医治咳嗽,张挪富表示对急性咳嗽(延续时间在3周之内)的患者,用“盐蒸橙子”、“冰糖雪梨”等1些止咳偏方,有些的确有1定的基础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医治咳嗽的针对性不强,止咳化痰误区一箩筐,只能作为辅助医治。
但同时,所谓的“偏方”鱼龙混杂,有些“偏方”乃至反而会加重病情,如吃生姜片止咳,可能会对喉咙产生刺激,致使咳嗽更加严重。因此如果1味地相信偏方,拖延了治疗,反而会得不偿失。
相关新闻
上一页:专家:哪些成人需接种麻疹疫苗
下一页:东莞汕尾各报告1例H7N9病例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