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埃博拉病毒面对面!

2017-06-16 00:34:01 来源:
分享: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1月31日下午,室外温度32摄氏度。

笔者“全副武装”进入中国援塞移动式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P3实验室),“有幸”与埃博拉病毒面对面!

这是笔者平生第1次如此复杂地“更衣”:先换穿1次性亵服裤、袜子和鞋,戴上口罩、套上鞋套,再穿上白色连体防护服、戴上内层手套、穿上黑色软质长筒防水靴套。头部由连接腰间送风机的正压头罩完全包裹住,这也是安全防护的核心部件;次外层还要穿上用1种化纤材料制成的蓝色反穿服,最后戴上外层手套。

这身行头套上以后,浑身上下便已没有1丝袒露,手段、脚踝、腰部和脖子都用松紧带勒紧。虽然送风机呼呼启动,但是还没走出几步,笔者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实验室主门关闭后,消毒剂的刺激气味瞬间冲进笔者鼻腔。1个接1个白色舱门顺次关闭,笔者进入实验室最核心的检测舱室:这里非常狭窄,面积不足3平方米。

队员姜涛谨慎翼翼打开样本袋,将弗里敦西区各医院送来的临床病毒样本放进生物安全柜。他说:“样本内可能有采血用的针头,寄存标本的玻璃试管也可能破碎,必须格外注意!”

去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亚特兰大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活炭疽菌灭活时,由于未能遵守正确操作程序,导致数10人疑接触致命的炭疽菌。

抗击埃博拉,实验室就是战场,需要意志品质,更需要严谨细致。检测组副组长赵光宇介绍说,与埃博拉病毒面对面,每天他都要把当天队员离开时脱在各舱室的衣服搜集起来,放入高压锅进行高压消毒。“遵照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是确保打胜仗、零感染的不2法则。”

此时,姜涛正在1组管子上标上编号。这是50ml离心管,里面寄存着消毒溶液。编号代表着中国移动实验室接收样本的数量——截至30日已收集4183例,31日则从第4184号开始编号。

半小时后,姜涛将双手伸进生物安全柜,开始整理送检样本。他谨慎地从包装袋中取出1份标本,和1支带有编号的离心管放在1起。赵光宇则在1旁仔细辨识和记录样本信息,并拍照记录。赵光宇说,每份样本对应的实验室编号是唯1的,直接对应终究检测结果,相当于患者的“判决书”,绝不能弄混。

40分钟后,两人把全部样本整理记录终了,资料通过局域网传到指挥车,汇总上报。随后,他们把寄存病毒样本的离心管放进1个方形铁盒里——这叫“水浴锅”,60摄氏度恒温加热1小时,以灭活埃博拉病毒。“水浴”结束后,提取核酸工作才正式开始,与埃博拉病毒面对面。

没多久,对讲机中发出来自指挥车的声音:“又新送来5份样本。”

姜涛说,由于实验室面向多家医院,有些医院距离远,所以样本送来也有早晚,有时1天要接78批,而等待检测结果的时间只有24小时,不能拖到第2天。“队员们加班到清晨是常有的事。”

以往,检测高致病性病毒有“3不”——“走不动”:只能在固定实验室里作业;“快不了”:检测1个样本最少需要1天时间;“检不出”:检测试剂都是用国外产品,结果很难掌控。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P3实验室已远渡重洋,使用的试剂也是中国制造,4种试剂平行检测保证绝不出现误判。

中国检测队自去年9月抵达弗里敦展开工作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塞拉利昂卫生部组织的两次质量考核中,检测准确率均为100%。

笔者离开实验室时,华灯初上。实验室里的工作还在继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