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每5名女性中就有1名饱受该疾病的困扰。骨松患者产生骨折后,不但给自己带来身心折磨,也使其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中国低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简称“基金会”)日前在北京启动“骨舞人生——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支援项目”,旨在帮助得了骨质疏松症并伴随骨折多发风险的绝经后妇女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切实减缓患者的经济压力。
全球每3秒钟产生1起“骨松性骨折”
人们普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迈入老年进程中必定和正常的1种退变老化现象,既不致命又对平常生活影响不大。湘雅2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廖2元教授对此纠正:“情况远比大家所想的要严重。骨质疏松被称为‘寂静杀手’,由于该疾病没有示警信号,在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因此通常其首发征象就是骨折,每3秒钟就有一人“骨松性骨折”。”
据统计,全球每3秒钟就会产生1起骨质疏松性骨折。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产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比例更是高达1/3。骨折产生后将引发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研究数据显示,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死亡率为未骨折患者的9倍。
骨折后如不寻求积极医治,再发骨折风险将显著增加。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及脊柱外科主任镇万新教授解释道:“这就是骨折后的瀑布效应。首次骨折后,2次骨折的风险增至3倍,第3次骨折增加5倍。虽然骨密度看上去差不多,但骨折后骨的微结构损伤严重,强度大大降落,这就是很多老年人多番骨折的缘由。”
“应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方案仅靠补钙和维生素D远远不够,每3秒钟就有一人“骨松性骨折”。增加骨强度,预防再次骨折是医治的重要目标。”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骨科主任李中实教授介绍,目前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抗骨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构成药物,即“节流”和“开源”两种。抗骨吸收治疗犹如“节流”,禁止骨量进1步流失;而促进新骨构成医治犹如“开源”,也就是帮助患者“长新骨”。针对屡次骨折和骨量很低的老年患者,“节流”医治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通过药物治疗重建新骨,可减少中重度骨折的得病概率,每3秒钟就有一人“骨松性骨折”。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