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五类人群易得情志疾病 或引发慢性疾病!

2017-04-30 01:12:47 来源:
分享:

“1日之计在于晨,1年之计在于春。”春为4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对身体的调养显得尤其重要。现在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养生,但大多数人只是讲求饮食、运动养生,而疏忽了对情志的调养。

5类人群易得情志疾病

慢性疾病与本身不良情志息息相干

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顾锡镇主任中医师介绍,情志,即情感和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和意志。

“情志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干。现代研究证实,春季五类人群易得情志疾病 或引发慢性疾病,很多严重的慢性疾病都与本身不良情志有关,不良情志可以使机体功能紊乱,平衡失调,终究致使疾病的产生,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脏腑功能,增加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据了解,情志疾病包括因情志刺激而产生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因情志刺激而引发的病证,如胸痹(冠心病)、眩晕(高血压病)、消渴(糖尿病)等身心疾病;其他缘由而至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如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这些大都有情志的异常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所和时调剂不良情志,保持良好的情志10分重要。大自然有4季更迭交替,中医认为人体也要顺应4季变换,根据4时不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方法。《素问·4气调神大论》认为:“春3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因此春季情志调养要掌控春令之气生发宣畅的特点,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万物欣欣向荣的生机相1致。

春季情志养生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束缚和压抑自己,使自己闷闷不乐,否则就会逆生理。外自然界从冬至后阳气逐步上升,人体阳气开始升发趋向于表,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乏乏力,故有“春困”之说,因此这时候人体要主动顺应自然界变化,起居方面要夜卧早起。春日明媚,万物复苏,本来心情不好的人,也会被蓬勃的生机所感染。顾锡镇建议,人们春季多登山赏花陶冶情绪,使精神能像春季的草木1样,产生1种积极向上的气力,使人体和自然界都充满勃勃生发之机。

另外还要从饮食药物上进行调养。中医理论根据4时变化的特点,春季阳气初生,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应顺手推舟,顺应肝的生发之气。《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意思是甘味能缓急,肝气急可用甘味食品、药物以减缓之,如甘草、大枣、粳米、牛肉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意思是辛味能发散,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舒达肝气可用辛味的药物、食品以发散之,如用桑叶、菊花、生姜、大葱、鸡肉等升散之品调动人体阳气,调和蔼血,春季五类人群易得情志疾病 或引发慢性疾病。

1.有精神、心理疾病史

凡是有过类似疾病史的患者及亲属,1定要注意控制病人情绪,1旦发现其思惟、语言、行动的异常变化,需要尽快求助于专业医生。

2.有家庭遗传史

精神疾病在家族遗传中的几率非常高,有这类疾病史的家庭成员需要注意,有可能亲人情绪波动较大或长时期的抑郁、悲伤,就是精神类疾病病发的导火索。

3.近期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

或许是学业、事业、家庭、感情的不顺利,或许是朋友、亲人的逝去,在春季、在清明节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患者遇到这样的打击,而又不能很好地疏通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则很容易产生情志疾病。

4.这1时期停药或减药的患者

有的心理或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正在服药,病人家属或其本人没有经验,认为前1段时期的临床症状已控制很好了,因而未征求专业医生的意见擅自减药或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动,很有可能会造成疾病的加重,而使之前的医治前功尽弃。

5.机械工作时间太长

如驾驶汽车、流水线操作、重复性动作等都会引发强直性精神状态。强直状态的最直接体现就是躁狂和逼迫症状的出现。特别是中、高考前期的学生,他们每天的学习时间乃至超过12个小时,同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情志疾病病发的高危人群。这个时期的劳逸结合、及时休息与情志调理是避免该类病症的很好方法。若中、考高生不能适当的自我调理,建议求助专业医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