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通报两起蜱虫咬死人病例!

2018-01-26 06:14:48 来源:
分享:

记者从江苏省卫生厅得悉,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呈散发状态。今年江苏省共报告“蜱虫病”病例9人,其中3例来自外省,死亡2人。在今年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占多数,农民占绝大多数。

江苏省9个病例,7例是农民

据悉,今年以来,江苏省共诊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9例,其中安徽病人来江苏救治3例、溧水县3例、盱眙县2例、南京下关区1例,病例中农民7例、司机1例、职业不详1例,平均病发年龄为62岁,年纪最轻的43岁,最大的75岁。

根据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消息,截至目前,今年我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

据介绍,在今年所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占多数,40岁以上病例约占报告病例的90%,农民占90%。

2010年10月卫生部发布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要求各地按其要求,发现病例后,通过网络报告。江苏卫生部门从2005年就展开了该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蜱虫疫情不会在城市爆发

眼下正处于黄梅雨季,各种虫害渐趋增多,蜱虫疫情是否是会在城市爆发。对此,省疾控中心1位专家介绍说,蜱其实比较常见,主要生擅长丘陵地区、森林,农村很多家畜身上也有,狗身上比较多。不是所有的蜱虫都致病,经过蜱传播的这类疾病,主要产生在丘陵地区,高度散发,以农民占多数。因此,市民不要过量担心。

专家表示,城市地区不太可能爆发大范围蜱虫疫情,蜱虫咬伤疾病的人传人概率极低。医院对此病具有很强的诊断能力,不会出现高致死率的情况。

南京广泛存在的蜱虫为中华硬蜱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无形体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这些病例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等地和江苏盱眙、溧水1带,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病发时间集中在4至8月份。

江苏2005年即制定了监测方案,展开了相干监测和研究。专家流露,目前江苏天目山脉和大别山山脉余脉地区为多发地区,主要散布在宜兴、溧阳、盱眙、6合等丘陵地区。

南京广泛存在蜱虫,按种类分称为中华硬蜱,在中山陵、紫金山、郊外的草地、灌木丛里都有。很多人担心被虫子咬后,会感染病毒。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蜱虫寄生在野生老鼠、牛、羊等动物身上,之前在城市很少见到,江苏通报两起蜱虫咬死人病例,但是随着市民养宠物狗增多,蜱会寄生在狗身上,所以现在在城市里,也有蜱存在,特别是白色的京巴狗最招惹蜱虫。

■释疑

什么是“蜱虫病”

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近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引发的新发沾染病,是1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蜱为其传播媒介。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急性期病人或病人尸体血液可被沾染。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江苏通报两起蜱虫咬死人病例,多散布于丘陵地带;“蜱虫病”病发有1定的季节性,季节高峰在5月至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和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蜱虫病”有甚么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多会出现皮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感觉到瘙痒或疼痛。

潜伏期尚不10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延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