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类艾滋病”不具传染性勿过分恐慌!

2017-12-04 17:59:36 来源:
分享: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导,最近,1种初步定名为“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的新病引发了公众和卫生部门的关注。目前,全球已确诊了200多例,患者几近都是亚裔的黄种人。

这类新病也被叫做“类艾滋病”。由于其患者的症状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症状类似。那么,这个“类艾滋病”究竟是不是艾滋病?我国是否是已出现了确诊病例?

最新1期的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发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出现1种新型怪病,多发于泰国、台湾等东南亚地区,目前已确诊200多例,而台湾地区也已出现了50多例的患者。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论文的作者之1,台湾成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谢奇璋针对台湾出现的50多例患者介绍说,得病的人群会出现“免疫力暴冲”现象,导致免疫力降落,而且出现的症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类似。

谢奇璋:这是1个免疫缺损的疾病,得了这类疾病的人就很容易被分支杆菌、沙门氏菌和霉菌感染,这些疾病的症状是在本来非常健康的人身上,结果他们就会得到这几种疾病的感染。

通常患者如果被这些细菌感染,人体能够通过本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干净,但是这些患者本身却没法清除这些细菌,免疫功能受损,这也容易让医生怀疑他们是不是得了艾滋病,“类艾滋”的说法也就因此诞生。

专家:“类艾滋病”其实不是艾滋病

面对这类怎样治也治不好的免疫系统受损病症,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却说,“类艾滋病”其实其实不是艾滋病。

吴尊友:在成人当中发现严重的免疫缺点,临床症状和艾滋病晚期症状非常的类似,类似艾滋病但是还查不到艾滋病毒。

根据谢奇璋的介绍,目前“类艾滋病”不具有沾染性,但是患者主要出现在东南亚1带,而且病例都产生在亚裔黄种人身上,因此“类艾滋病”其实还有个更准确的名称,叫做“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

谢奇璋:亚洲人,特别是南亚,对这个疾病要提高警觉,专家:“类艾滋病”不具传染性勿过分恐慌,但是这个疾病是在大人,3410岁、510岁才开始出现这个疾病,专家:“类艾滋病”不具传染性勿过分恐慌。

疾控部门已着手准备勿过于恐慌

我国与东南亚近在咫尺,吴尊友表示为了尽早发现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

吴尊友:关于这样的1种免疫缺点,它是什么缘由酿成的目前还不清楚,在新英格兰杂志报告以后,我们也开始关注这1问题,像1些临床医生,看到疾病感染严重,艾滋病检测又是阴性的病例时,就要高度怀疑了。

而我国自2009年开始也出现了1群被媒体广泛报导的“阴性艾滋病”又被称为“恐艾人群”,这群人自我怀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屡次检测都呈阴性。这群人既然不是艾滋病患者,那末又是否是感染了这类新型疾病呢?吴尊友说,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09年开始的研究表明,“恐艾人群”与“类艾滋病”患者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专家:“类艾滋病”不具传染性勿过分恐慌,因此没必要过于恐慌和耽忧。

吴尊友:这两个有1个很大的区分,最大的区分在于,新英格兰杂志报告的“类艾滋病人是有典型的由于免疫系统损伤,出现机会性感染,有这些症状,到医院救治查不出缘由。而我们现在出现的这些患者,从我们提供的实验室的监测、临床的检查包括流行病学的检测,目前来看和类艾滋病不是1回事,而且临床上也没有免疫系统缺点造成感染的特点。这里面是不是是混杂着类艾滋早期的患者,这类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是从我们这边来看,专家:“类艾滋病”不具传染性勿过分恐慌,可能性比较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