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是1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进行性肺部疾病,全球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因慢阻肺而死亡,该疾病已成为世界第5大致命性疾病。日前,记者在成都参加“慢阻肺在中国——新挑战,新思考”媒体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民众应当像对血汗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关注和防治1样,提高对慢阻肺疾病的预防和医治。
慢阻肺可防但难防
慢阻肺是1种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的进行性肺部疾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表示,慢阻肺是可致使患者呼吸功能逐渐降落的慢性肺部疾病,慢阻肺可防但难防需关注 平均每10秒致一人亡,常见的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都是慢阻肺的表现情势。
“慢阻肺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疾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北京大学第1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迟春花说。在中国引发慢阻肺的主要缘由是吸烟,但并不是唯1的风险,非吸烟人员和戒烟多年的人群也可能出现肺部气流阻塞。另外,职业性粉尘和化学性吸入,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妊娠及儿童时期影响肺部发育的因素,如儿童呼吸道的反复感染皆会引发慢阻肺疾病。
钟南山表示,虽然慢阻肺是可预防的,但在中国“可防但难防”。据统计,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吸烟与2手烟皆会引发慢阻肺疾病,而大气污染是全球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另外在我国将近70%的居民使用木材、煤炭等作为燃料。从而造成了相对“难防”的问题。因此,专家们强调慢阻肺要“早发现,早治疗”。
3分之2患者被漏诊
由于慢阻肺病发初期患者常无明显不适,乃至近3分之1的慢阻肺患者初期无症状,从而也极大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副组长姚婉贞教授介绍,慢阻肺患者首先出现间歇性或无咳痰的慢性咳嗽,但病人常常因不重视而错过比较好医治时机,等到气短、上下楼梯或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等标志性症状,乃至发展到平常生活也“喘不过气来”时,疾病常常已发展到中度以上了。另外,慢阻肺患者还有任何类型的慢性咳痰;晚期可出现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慢阻肺早期没有诊断的办法吗?钟南山表示,临床上许多患者拍胸片没有问题,但这其实不说明没有得慢阻肺。由于慢阻肺属于功能性疾病,拍胸片极可能看不出肺部有甚么异常,但实际上肺功能已遭到侵害。因此,肺功能检查的缺失和不足是造成慢阻肺严重漏诊的重要因素。
王辰建议,对有长时间较大量吸烟史,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资接触史,40岁以上,或有慢阻肺家族病史的人群,要积极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1项测定呼出气体量及所需时间的检验方法,只需要对着肺功能仪吹气,就可以客观评价气道阻塞程度,非常简单。
慢阻肺需长时间坚持医治
在慢阻肺早发现的基础上,应坚持长时间治疗来预防慢阻肺的急性加重。慢阻肺急性加重对患者来说是使人恐惧和痛苦的,发作时由于呼吸极为困难,会有溺水或窒息的感觉。“但患者常常病情好转便不坚持吃药和医治,中国的慢阻肺患者用药允从性较差。”王辰说,“据调查,约半数患者会自行减量或停药。”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专家会员黄绍光介绍,目前慢阻肺缺少规范化的治疗管理,慢阻肺可防但难防需关注 平均每10秒致一人亡,氧疗的利用较少,唯一20%的低级临床医师能熟练掌握慢阻肺的药物医治,因此祛痰药物利用多,而支气管扩大剂、复合剂(β2的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利用少,仅仅只是做到消除症状。他指出,炎症是慢阻肺疾病的核心,抗炎是减少急性加重,下落风险的关键。稳定期慢阻肺的医治目标应当是减缓症状,改良运动耐力和改良健康状态,并且尽可能做到预防疾病的进展,预防和医治急性加重。
链接
卫生部首次关注慢阻肺防治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鼓励计划近日启动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现有确诊慢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致使的死亡已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呼吸科专家呼吁,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慢阻肺可防但难防需关注 平均每10秒致一人亡,关注慢阻肺,积极防治,下降对大众健康的威胁,慢阻肺可防但难防需关注 平均每10秒致一人亡。
日前,由卫生部、中国记协等单位主办、勃林格殷格翰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鼓励计划(慢阻肺防治·2012⑵013)”在成都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前会长钟南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等专家呼吁大众重视慢阻肺带来的危害,特别要从基础做起,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当天,王辰教授代表卫生部发布了《慢阻肺防治知识要点》,用以扩大慢阻肺防治知识的传播。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