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教授提示,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不能由于公众关注转淡而渐渐变淡,特别在今年入秋的时候,要格外谨慎,做好普遍流行的防控准备。
秦川在参加第105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发出了上述提示,专家:H7N9病毒会通过黏膜唾液在同居者中传播,她对记者说,从实验室大量的动物实验结果判断,H7N9禽流感其实不会在短时间内大范围集中爆发,但可能会在未来继续流行,目前已确认病毒会通过黏膜、唾液等途径,在同居的人之间传播。
目前国内报告的13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中有26例死亡,秦川认为,20%的病死率对1种沾染病来讲实在太高,需要尽快加大气力对病毒进行研究,以下降致病力和病死率。
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1《柳叶刀》刊文证实,鸡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源头之1,而H7N9病毒最少从4种不同的鸟类病毒处获得了基因,包括浙江鸭、韩国野鸭、中国鸡和野生燕雀,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迁徙的候鸟感染到鸭群再进1步感染到家禽体内。
新华社消息称,1个国际研究团队23日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说,动物实验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密切接触实现有效传播,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表明H7N9病毒进1步进化后具有引发流感大爆发的可能。
研究人员在声明中指出,由于H7N9病毒可感染人、猪、雪貂等哺乳动物,因此对这类病毒的防控需要同时推敲到其他家禽、家畜和宠物,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可能在出现症状前就开始较高浓度地排毒,专家:H7N9病毒会通过黏膜唾液在同居者中传播,这可能会出现其实不典型的感染症状,因此,对疫情的防控绝不可掉以轻心。
秦川的判断与这个研究团队的判断有类似的地方:未来可能感染H7N9禽流感的人愈来愈多,乃至像流感1样普遍,但随着对病毒的认识,人感染致病的后果未必那么严重。
秦川在第105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中做的《对新发和再发沾染病的思考——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专题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从动物身上沾染到人身上的疾病1共有38种之多;有1407种病原体可能导致人类致病,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原生动物和真菌等,这些病原体中,有58%都是来自动物;有177种病原体1旦“出现”或“再次出现”,都可能在人类中广泛传播。
对中国来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平均每一年都产生1个以上的新发沾染病。2000年以后,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就有SA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疫情产生。
病原体之所以如此容易地在人类中传播,秦川分析与生活方式有关,现在人类居住得更加密集,交往也更加频繁,频繁的旅行更容易将病原体散布到世界各地,同时变暖的气候为病原体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去已被公众熟知的方式外,让感染病风险提高的的因素还包括人为破坏野生动物聚集区,专家:H7N9病毒会通过黏膜唾液在同居者中传播。人类在这类区域大量地活动,1边破坏生物多样性1边从事动物非法贸易,破坏生态平衡的同时把很多不该食用的野生动物送上餐桌。
秦川判断,未来从动物沾染到人的疾病极可能会愈来愈多,可能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为此,秦川呼吁善待动物,阔别感染源。她反对人和动物有过于密切的行动,接震动物后要洗手,避免将野生动物带进社区,制止滥捕滥杀、吃野味的行动,“必须与动物密切有间”。
“我们不能老像消防队员1样,来了疾病就堵。”秦川说,感染病的防治不但在治病中体现,本源上的问题还是生物间的和谐,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