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 祝卓宏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这让今天的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人们本以为这就意味着精神的富足、思想的饱满和内心的幸福,但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却出现了1种怪现象——空心病,这些“患者”自我否定、抑郁空虚、信仰缺失。他们在年轻的外表下,却有1颗极其脆弱、亟需帮助的心。对此,本报记者采访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空心病”号脉诊断。
作甚“空心”1代
1位专业能力极强、性情很好的学生,在尝试自杀未遂后,曾写下这段话:“我原来还站在1块极为不稳定、随时可能4分5裂的小岛上,空心病困扰中国年轻人,但最少心里知道我在甚么地方。现在已知道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就变成了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本来该生气蓬勃的年龄,却发出如此忧郁的感伤。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年轻人中出现了1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的人迷茫,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有的人放荡,乃至吸毒;也有的人唯我独尊,谢绝承担责任;还有的人寻求绝对自由,藐视1切社会秩序……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空心病”的表现。在物资世界极大丰富与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强烈反差下,“空心病”显得尤其严重。于海指出,这1现象,同上世纪6710年代一样面临社会转型的西方,出现的“垮掉的1代”类似。
“空心病”折射社会问题
于海认为,空心病困扰中国年轻人,年轻人是社会的影子,他们的空心病,不单单是他们本身的个人问题,或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功利主义盛行。于海表示,年轻1代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折射出现今中国社会普遍缺少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存在1些问题。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是,这类剧变中,社会心识形态的塑造落后于经济发展,致使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投机主义的盛行,经济收入成了衡量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类情况下,如果父母未及时引导,则易出现价值观缺失、精神空虚和自我怀疑的问题。
孩子地位太高。独生子女政策虽已成为历史,但对中国社会酿成的影响还远未消失。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孩子在家庭中处于核心肠位,他们取得了比上1辈多很多的物质、信息资源,但正由于这1切得到的更容易,造成他们抗压能力不强,内心脆弱,社会责任感欠缺等问题。因此,遇到挫折时,极易迷失自我。
教育重成绩,轻道德。教育的功利性也加速了青年1代的迷失。中考、高考这些量化的标准,几近与1个人优秀与否划等号。在分数主导教育的社会中,素质和人格教育就显得微不足道。最后造成很多学生认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但考上后,却容易丧失目标。上大学没有用来完善自我,而是用旷课、打游戏等方式浪费光阴。
让心灵更充实
减少“空心病”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重点重塑价值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祝卓宏认为,医治空心病,价值观培养是根本,它对人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1个人知道自己是谁,甚么是对,甚么是错,就能够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
其次,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全发展。于海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孩子人格构成的塑造者,不要过分宠溺孩子,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德行,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1起顽耍,在游戏中学会尊重规则,晓得分享,理解他人,进而完善自己的社会互动能力。
最后,学校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祝卓宏认为,以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育模式很容易抹杀掉孩子的兴趣。有些学校乃至为了便于管理,让学生留相同的发型、穿1样的校服,这些都会致使学生失去自我意识。祝卓宏强调,自我意识的塑造,能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是谁,并学会自我管理,晓得束缚和克制。于海认为,讲大道理、大智慧在我国的学校中10分普遍,但小智慧、小道理才是促进他们成长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晓得爱惜物品,友善对待其他人等,对从小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有侧重要的作用。年轻人要明白,失落、空虚只是暂时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寻觅不同的目标,会给生活带来积极改变。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