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延误1分钟猝死复苏率下降10%!

2017-04-13 15:42:32 来源:
分享:

最是那“黄金4分钟”

从医学上来讲,对突发猝死,在刚开始的4分钟内,如果有人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对抢救生命相当重要,这是挽救生命最关键的“黄金4分钟”。

我们知道,1旦产生猝死,全身所有的组织、器官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脑组织首当其冲。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高的组织,其重量仅占人体本身重量的2%,血流量却占全身总血流量的15%,而耗氧量占到全身总耗氧量的20%—30%(婴幼儿可高达50%)。

因此,脑组织比任何器官都更怕缺氧,对缺氧最为敏感。如果是手断离了,手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断了,只要条件较好,如创口整齐,保持断肢的干燥,并进行低温保管等,1般在3小时内可以断手再植成功;而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时间则不能以小时计算,而是以分秒来计算。通常,患者产生心脏骤停后,按时间顺序可表现为:

即刻:心音、脉搏及血压消失。

3—4秒钟:出现头晕、眼花、恶心。

10—20秒钟:由于严重的脑缺氧,患者意识会突然丧失,可伴随全身性、1过性、痉挛性抽搐,两侧眼球上吊、固定,面色、口唇青紫。

30—40秒钟: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0—60秒钟: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可伴大小便失禁。但如果是由于哮喘、溺水等引发的少数窒息性心脏骤停,则恰恰相反,呼吸先停止,心跳后停止。

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了4—6分钟,脑组织就会产生不可逆的侵害!就算人救活了,也难免留下后遗症,最轻的后遗症是反应迟钝、记忆力消退,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变成植物人。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10分钟,则会产生脑死亡,人就无可挽救了。

因此,必须要抢在4—6分钟以内开始进行抢救。抢救开始得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后遗症就越少。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则降落10%。

很多人都听到过或看到过车辆故意阻挡救护车的新闻,有些人听听或看看就过去了,不明白这类行动的卑劣性,我就亲身经历过好几起这样的事情。其中最戏剧性的1次,是我们出车前往1个胡同去抢救1位突发剧烈胸痛的老太太。那天,我们的救护车开到地安门大街的时候,有个开黄色小轿车的人不知道怎样地跟我们开起了玩笑,1直挡在我们前面,还故意把车开得很慢。我们使用了警报,他也不让道。我们的车几次变道想绕过他,他立马变道过来重新挡在我们前面。后来,车主从车窗里探出头来,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还冲我们做鬼脸,当时我巴不得破口大骂。

就这样,本来5分钟就可以到的路程,被延长到了10多分钟。终究,这辆黄色小轿车停在我们要去的胡同里的1个门口。由于当时急着救人,没时间和他理论,我们1下车就匆匆地往现场跑。结果发现,这个小伙子跟我们走的是1条路,等我们进了那个4合院,就听到1间屋子里传来痛哭声。那小伙子突然脸色1变,拔腿先跑进屋里,我们也随着进了屋。1个老太太正躺在地上,旁边的几个人在大哭,并责问我们:“你们怎样来这么晚?”我指着刚刚进来的那个小伙子说:“你问他吧。”小伙子1声儿没吭。

随即,我们检查了患者,发现老人已停止了心跳、呼吸。这时候,站在1旁的小伙子开始嚎啕大哭:“妈,都赖我……”看着他痛不欲生的模样,我们是又生气又同情。虽然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力抢救,但依然杯水车薪。如果不是老太太的亲**阻挡救护车,我们就可以早到几分钟,他的母亲或许就不会死。我虽然不相信因果报应,但这也太偶合了吧。

固然,终究的抢救结果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两个方面最重要:1是病情的严重程度,2是抢救是不是及时、正确。

但是,救护车的速度再快,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在数分钟内到达患者身旁;医院里的装备再先进,医生的医疗水平再高,大多数患者也不可能在数分钟内被送到医院。那末只有等死了吗?有无办法解决?有!就是靠患者周围的人掌控好抢救的“黄金4分钟”,及时救助,为急救成功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因此,如果每一个家庭最少1—2个人学会心肺复苏,猝死悲剧的产生就会大大减少。

分享: